防曬用品污染海水 浸大揭本地海鮮含防曬毒物可致乳癌生畸胎
發布時間: 2018/10/04 16:47
最後更新: 2018/10/04 18:03
防曬用品惹致癌危機?浸大研究發現,本港海水含有防曬用品中的化學物質,並在本地海鮮樣本中發現含有毒物,有機會經食物鏈進入人體,影響人類的生殖能力,包括令胎兒發育遲緩,亦會增加患乳癌風險。
研究由浸大化學系副教授梁士賢率領,團隊在香港30個海灘取海水樣本,發現含有7種常用於防曬霜的紫外線吸收劑,當中3種會增加患乳癌風險的物質含量最高,該3種物質分別是二苯甲酮(BP-3)、桂皮酸鹽(EHMC)和奧克立林(OC)。
團隊亦從本港7個養殖場取得的魚蝦貝類等海產體內,檢測到每克海產內含有3.1至51.3納克的紫外線吸收劑。
團隊以不同受污染的水體飼養豐年蝦,再餵食斑馬魚,模擬食物鏈生態。結果發現,含BP-3、EHMC及OC共3種混合物的水體,所含的化學物質殘餘物濃度較單一物質水體高1至2倍。
而以有關水體所飼養的豐年蝦餵食斑馬魚,發現斑馬魚體內所含的物質殘餘物,亦較其他斑馬魚逾4.2倍。
所有實驗組誕下的胚胎,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發育異常,如畸形體節、水腫和發育阻滯等。
梁士賢指,是次實驗首次發現多種紫外線吸收劑有「混合效應」,多種化學物質混合會導致殘餘物累積濃度上升,毒物或經食物鏈進入人體,影響胎兒發育。
他稱,紫外線吸收劑是新型污染物,現時未有法例規管,估計海水受污染的程度遠較想像中更深遠。他建議政府應規管在個人護理防曬產品中的化學成份,並建議市民盡量使用天然物理性礦物防曬劑。